預計行程---成記粥品- 媽閣廟- 港務局大樓- 亞婆井前地-聖老楞佐教堂- 威尼斯人- 官也街- 莫義記大菜糕- 仙女巷- 誠昌飯店- 小飛象木糠布丁- MGM參觀- 新葡京酒店參觀- 旅遊塔- 觀音像- 漁人碼頭- 新益美食


 


經過一夜好眠的休息,養精蓄銳的我們開始今天一整天滿滿的行程


一個上午搞得比走香港色戒行程還要累....


 


實際行程---成記粥品- 瑪嘉烈蛋塔- 議事亭前地- 郵政總局- 民政總署- 崗頂前地- 崗頂劇院- 聖奧斯丁教堂- 何東圖書館大樓- 聖若瑟修院聖堂- 聖老楞佐教堂- 亞婆井前地- 港務局大樓- 媽閣廟- 威尼斯人渡假村- MGM參觀- 葡京酒店參觀- 新葡京酒店參觀- 漁人碼頭- 峰景餐廳(水蟹粥)- 新益美食


====================================================================================


美好的一天要從吃美味的早餐開始....


在許多的旅遊手冊中,及網友们的推薦裡,讓我最感興趣的早餐非成記粥品莫屬


成記粥品,位於:澳門新馬路與營地大街交叉口對街(新中央酒店對面),營業時間:07:30~11:30


位在民政總署附近隔兩條巷子裡,有一條小小的防火巷內


一個十分不起眼的地方,卻暗藏著一個美味的小小攤販


每天早上七點半一開門,馬上擠滿吃早餐的人潮,雖然只賣簡單的廣東粥品,裡面的餡料可是相當的豐富


老闆及老闆娘很親切,也很愛搶鏡頭


小小的工作檯外加掛滿的"腸子",真的是掛了一堆腸子,乍看之下還有一點點的被他嚇到了



在同桌用餐的伯伯及老板的推薦下,我們點選了招牌肉丸粥及及第魚片粥,另外外加了一盤油炸鬼(台灣的油條)


他們肉丸粥是以手甩肉的方式手工製成,咬下去肉汁四溢,加上他的粥十分的入味


裡面的粉腸處理的也很軟嫩,給他好吃5顆星....說真的在澳門的第三天我就開始想念他了


香港澳門地區的油炸鬼跟台灣的油條是一樣的東西


只是台灣的吃起來比較酥脆,而港澳地區的則是咬起來比較像雙胞胎那樣


老闆很貼心的建議我們三個人只需要點二碗粥就足夠了,所以這一餐我們只花了MOP36元獲得大大的滿足



吃完美味的粥當早餐後,想說既然人都在議事亭前地附近了,昨天為了趕行程沒吃到的瑪嘉烈蛋塔又在附近


二話不說更改了行程,先帶汪汪及小晴先來試試看瑪嘉烈蛋塔


百聞不如一見,不然他們老是聽我跟哲彥老大說著澳門哪一間蛋塔比較好吃,都沒有吃過的他們搞的一頭霧水


瑪嘉烈蛋塔,位於澳門南灣大馬路與新馬路交叉口,金來大廈內,營業時間:06:30~20:00(週三休息)


來吃了幾次瑪嘉烈蛋塔,但是自己走進去購買倒是第一次的經驗耶!


就說我太好命,每次來都是哲彥或是JACKY他們幫我們購買,我們就乖乖坐在外頭佔位子就可以


這次帶著二個沒來過澳門的人,這任務自然就落到我身上囉!



來到澳門一定要來試試看葡式蛋塔,雖然幾年前台灣也曾經熱賣過,但是我覺得還是澳門的比較美味


通常我是比較偏愛安德魯蛋塔,而瑪嘉烈蛋塔事實上是他的前妻出來開的


名氣比安德魯蛋塔大些,可能也因為店舖開在比較鬧區的地方,不像安德魯位在路環


也有可能是因為台灣的肯德基使用的是瑪嘉烈蛋塔,導致他的知名度是比較高的


也許有很多人吃不出這二間蛋塔其中的差異,因為都很美味呀!


可是我跟哲彥老大一致認為....瑪嘉烈蛋塔與安德魯蛋塔比較起來,瑪嘉烈蛋塔的皮比較厚一點,且內餡偏甜


當我這樣敘述著,小晴跟汪汪可是一臉疑惑無法感受其中的差異


不用怕...明天我們的行程就會帶你們去吃安德魯蛋塔,請記得現在的味道及口感,答案明天就會揭曉喔!



澳門是個越夜越美麗的地方,早上的澳門反而有一種寧靜悠閒的感覺...


就拿議事亭前地來說,一個無時無刻充滿人潮的地方,在早上八點前澳門人還沒有出門上班上學前


就如同照片裡那樣,街頭冷冷清清的...


白天的議事亭前地跟昨晚的議事亭前地,是否有很大的不同



議事亭前地旁邊則是最美麗的郵局---郵政總局


郵政總局,位於:澳門新馬路163號,上班時間:09:00~17:00


郵政總局大樓的設計是華人建築家陳焜培所設計,是棟洋溢著古典主義色彩樓高三層



郵政總局的對面則是民政總署大樓


民政總署,位於:澳門新馬路163號,開放時間:09:00~21:00(週一休館)


創建於1784年的民政總署大樓,是該區重要的建築物之ㄧ,前身是市政廳大樓歷經多次改建


見證了澳葡行政制度幾個世紀來的變遷


從最早的議事局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衛生局、法院,到今天的民政總署辦公室


也見證了中葡交替的公家機關演變史



整棟大樓走南歐風格,白色灰泥牆身配上墨綠色的門窗


大樓內使用的建築材料、顏色、陳設和家具裝潢,都是依照葡萄牙國王約翰第五皇朝時代的圖案樣式來配置


二樓的會議大廳是不開放參觀的,但是遊客可以到二樓的花園參觀走走


白色的牆壁貼滿葡國風格的青花磁磚、浮雕,感覺很不同


二樓也有廁所可以使用,如果你找不到公廁使用時,這裡是個不錯解決內需的好地方,哈...



來澳門自由行不用擔心會迷路或是看不懂地圖,因為路邊常常會有這樣的指示牌


就跟到香港一樣,指標會告訴你方向


如果這樣還不行....那就開口萬能囉,對我來說路是長在嘴上的...不知道在哪就問問路人或店家吧!


只是在香港我就不太會問路人了,因為我發現很多香港人都沒有什麼方向感,每次指的地方都是反方向...



從議事亭前地旁的巷子沿著指標走去....


由於媽閣區周圍以丘陵地形為主,所以走這段歷史城區爬爬小坡在所難免


有很多類似下面斜巷這樣的街道,不至於很陡不好走,但是建議別穿高跟鞋或是不方便走路的鞋子前往喔!


爬一小段坡到後就可以看到崗頂前地



崗頂前地,位於:澳門崗頂劇院前廣場


位於崗頂劇院旁的崗頂前地,環境相當的清幽


是葡萄牙人最初在澳門的生活重心地帶


粉綠色的建築物外觀與對街的聖奧斯丁教堂的黃色建築物相輝映


配上石板街道與街道欄杆,彷彿就在置身在南歐城市的小小角落,讓人忍不住拿起相機狂殺記憶體



崗頂劇院,位於:澳門崗頂前地,花園開放時間:10:00~23:00、劇院逢表演期間才開放

崗頂劇院原名伯多祿五世劇院(Theatro Dom Pedro V)


建於1860年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歐式劇院,採用希臘式建築


後來遭受白蟻蛀蝕關閉20年,直到1993年、2001年二度重新整修後才真正的重生


崗頂劇院空間雖然不是很寬敞,但是卻很典雅


一百多年來,崗頂劇院從上演歌劇、富豪開派對、戰亂時的殖民庇護所、專門播放黑白老電影


到現在成為國際演出的場地,經歷就和建築物一樣傳奇



位在崗頂前地對面的便是剛剛有提到的聖奧斯丁教堂



聖奧斯丁教堂,位於:澳門崗頂前地2號


建於1586年的聖奧斯丁教堂,是澳門第一座以英文傳到的教堂


在當地還有一個很奇妙的名字"龍嵩廟",數百年前教堂的建築十分的簡陋,屋頂只有使用茅草覆蓋


每逢風吹雨打時,屋頂會翻起來,就像龍鬚在天上飛舞所以又被稱為"龍鬚廟"


後來因為這個別名不是很好聽,所以又改為"龍嵩廟"


1591年教堂遷移到崗頂前地,經過數度重修才有今天所看到的小而美的樣貌


在崗頂前地與聖奧斯丁教堂的旁邊角落,隱藏著一間外觀美麗、歷史悠久的圖書館---何東圖書館


何東圖書館,位於:澳門崗頂前地


圖書館開放時間:13:00~19:00(週日休館),花園開放時間:10:00~17:00


何東圖書館建於1894年,最早是澳門葡人官也夫人的豪宅


三層樓高的建築結合了希臘、葡萄牙、中國三方的建築特色,是澳門中西合璧建築的代表之ㄧ


而這棟樓房後來在1918年被香港商人何東爵士買下,並在1956年捐贈給澳門政府作為公用圖書館


目前除了舊式建築主樓本身,澳門政府在主樓後方的花園另外再加蓋了一座新式的圖書館建築


總共藏有超過5000冊的中文古書、線裝書及葡文古書,十分可觀


能在這樣清幽的環境下看書或唸書,當你看書看累了還可以走到花園去透透氣,是件幸福的事情



參觀完崗頂前地這一帶的建築後,沿著山坡路往下走...


別擔心...請繼續的沿著指標往前走,走一小段的路途後便可以看到---聖老楞佐教堂


聖老楞佐教堂,位於:澳門風順堂街,開放時間:10:00~16:00


聖老楞佐教堂又稱為風順堂,位於澳門半島西南端鄰近港口處


由於此區是葡萄牙人聚居之地,加上當時葡國人多以航海貿易為業


因此常來祈求平安,並於教堂上設置風訊旗桿,所以被華人稱為"風順堂",就跟媽閣廟對於華人的重要性一樣



每每走進教堂總是會讓我感到心情平靜,不知道是不是國中在教會學校唸書的關係


聖老楞佐教堂在1844年重新修建的時候,加入了中國建築的風水元素


成了少見的"主堂三壇"形式,還應用了中國風水中的"開窗納氣"之說



聖若瑟修院聖堂,位於:澳門三巴仔橫街、修院入口位於澳門崗頂前街,開放時間:10:00~17:00(聖堂)


澳門除了知名的地標大三巴,還有暱稱為"小三巴、三巴仔"的聖若瑟修院聖堂


修院主要是作為培育耶穌教會修士的修道院,所以並沒有對外開放



當我們正在尋找下一個景點---亞婆景前地時,發現了下面鵝眉街的街牌


不是峨嵋街喔...是鵝的眉毛,這是什麼怪地名呀??


接著在往媽閣廟的路上又發現了鹹魚街....真是什麼街名都有,什麼都有什麼都不奇怪


\


在澳門的歷史城區裡,偶爾會看到這樣的標誌,畫著一隻狗下面寫的WC


剛開始還很奇怪,這樣的指標是什麼意思


一直到我仔細看到下面的那一區塊,終於恍然大悟


那是給狗狗上廁所的區域,裡面還有很多的沙,這樣的設計真的蠻特別的,就不怕貓貓狗狗隨地大小便了


亞婆井前地,位於:澳門亞婆井前地7號


亞婆井前地是個南歐風情濃郁的小小廣場,這裡以前是最早的葡萄牙人居住區


即使是現在仍然居住許多土生葡人,亞婆井前地7號、9號、21號是葡人公寓式住宅


每棟都超過一百年歷史



傳說在古早之前,這裡的居民每天都要從山下挑水上來使用


有一位老婆婆看了不忍,所以慷慨解囊鑿了口井,免費供人使用,所以這口井就被稱為亞婆井


目前亞婆井已經改為歐式的流水水池,看不到之前的那口亞婆井了



離開充滿南歐風情的亞婆井前地後,往媽閣廟方向走去...你會看到一棟黃色的建築物---澳門港務局


港務局大樓,位於:澳門媽閣斜巷,沒有對外開放,只可以在外廊拍照


前身為警察營地的港務局,因為位西望洋山下的衝地,所以葡萄牙人在1874年妥託義大利人設計建造


建築風格與一般的澳門葡式建築大為不同


為了代表當時所駐紮的印度警察,所以可以看出相當濃厚的伊斯蘭風格



從亞婆井前地離開後,還好沿路是下坡,走起來相對的輕鬆些


當我們完全下山後,看到了海也看到了這棟很藍很藍的建築物---港務局


在媽閣廟的旁邊有棟顏色特別的建築物,那是港務局行政大樓,人家辦公用的啦!



終於走到了媽閣廟,忍不住要當一下標準的死觀光客,在門口拍下了到此一遊的照片


媽閣廟,位於:澳門媽閣廟前地,開放時間:07:00~18:00


媽閣廟及前方的廣場,在2006年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告為世界遺產


而媽閣廟前的廣場,在澳門還是小漁村的年代,是當地漁民曬漁網、漁貨的場所


也是十六世紀葡萄牙人登陸澳門時最初的登岸場所,當初葡萄牙人問當地漁民這裡是哪裡


漁民以"媽閣"回答,造就了今日"澳門Macau"的名稱由來



廣場上充滿了觀光客,且都是阿六仔..很恐怖的一群人



在廣場上除了一堆很醒目的阿六仔外,最吸引我們目光的非這隻黃金莫屬


很慵懶的躺在廣場上,等著帶他出來散步的菲傭與同鄉聊完天好帶他回家


我猜他應該是隻公狗,因為他趴下的姿勢....通常公狗比較會這樣趴,母狗不會


之前我們家寶哥也都會這樣趴著,呈現燒臘店燒鵝的姿勢(請看他的屁股與後腿)


像不像宜蘭鴨賞或是燒臘店擺一整排的燒鵝



媽閣廟建廟於1488年,歷史已經超過500年,是澳門最古老的廟宇之ㄧ


媽閣廟裡供奉的是台灣人也信奉的媽祖,而頂上的觀音堂則奉祀著觀音





結束一整個早晨的行程,只有一個感想...怎麼搞的比走香港色戒的石版街行程還累呀!!


全部歷史城區行程整整走了二個半小時的時間


雖然天氣很悶熱,身體也缺血缺水中...但是心裡是充實的


 


 


 


 


第二天上半場的行程結束,還有下半場...我會盡快補上的


未完‧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艾蜜莉‧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