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里聖心女中校園中,有位「諾貝爾級」建築大師遺作靜靜躺臥在半山腰上,修道院主體為半圓柱型,垂直向上延伸貌似瞭望塔,周邊搭著長型廳舍,宛如俯瞰淡水河蓄勢待發的「大船」,建物特殊風格成為建築界必到的聖地。
聖心女中於1960年代,在國際聖心會的支持下計畫在校區成立「聖心女子大學」,建立從幼稚園到大學的一貫教育,當時找了法國、日本與德國知名建築師共同比圖,最後由設計過東京奧運代代木競技館的日本建築師丹下健三脫穎而出。
設計者曾獲普立茲特獎
可惜全案大學計畫告吹,只完成現在做為修道院的中央行政大樓。這座聖心人暱稱「船屋」的建築,因丹下健三獲得建築界最高榮譽普立茲特獎(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而聲名大噪,成為1960年代台灣少數能被刊載在國際建築刊物的作品。
修道院外觀以洗石子粗糙材質構成,裸露的外觀加上地上鋪設的鵝卵石,搭配外圍就近從觀音山挖取的亂石塊所堆砌的階梯,建築材質充滿粗獷主義的味道,與玻璃鋼材和白粉牆的主流建築有著天南地北的差異,但也見識到丹下健三建築中樸實的一面。
除了材質,特殊造型更引人矚目,建築物主體以圓弧形為主,往上延伸彷彿瞭望塔,可從挑空的內部樓梯轉折而上,俯覽校園與淡水河景觀,讓主體建築隱含蓄勢待發的氣勢,令人有種暮鼓晨鐘的宗教省思。
除了這些狀似船型建築的外觀,長廊排水口以鳥喙形落水口,彷彿船翼兩旁的排水口;窗戶以斜突小窗造型設置,在不同陽光照射的角度觀看,細膩的手法產生不同空間與時間的流動感受。
雖然這棟大師級遺作是建築界的震撼,但對校方而言,挑選這棟建築作為最神聖的修道院,只是因為樸實外觀與靜謐氣氛,或許建築與宗教所見略同,讓這處修道院不僅是宗教聖地,也同時成為建築聖堂。
**********************************引用雅虎新聞********************************
聖心人總是會稱這間位在半山腰的校舍為山腰上的家
他...是我的母校
位在淡水河邊的八里
一間有著很中國式建築的天主教女子高級中學
常常會有婆婆媽媽誤以為這是哪間著名的廟寺咧!!
因為是女子學校的關係
所以我們也常常譏笑自己唸的是尼姑庵學校
這是教室及行政大樓的一樓樣貌
有著十足的中國味
可是在樓梯的轉角、校園的角落處都會擺設耶穌或聖母的照片或雕像
因為位於觀音山的半山腰
校園裡有很多很美麗的角落及風景
除了可以遠挑淡水河
還有許許多多如下面的景色...
這是"黃石公園"
這是"大學之道"
這是我最愛的"桂花坡"
兩旁種滿了桂花樹
當桂花盛開時那股清淡的花香撲鼻而來的感覺真好
所以每次放學回宿舍我最愛從這條路走上坡回房間
也喜歡摘幾朵桂花放在書桌上讓心情愉悅
這是我當時住校的宿舍
學校宿舍分兩間
這間是舊的宿舍以前是給高國三的學生入住
而下面那張新的宿舍是給高國一二的學生入住的
因為校園遍佈山區
校車停放處是山腳下
教室行政大樓位在山腰
宿舍及船屋造型的餐廳就位在較高的山區
每次中午吃飯、晚上回宿舍都要練"腳力"
所以我們常笑標準的聖心寶寶都會有雙蘿蔔腿
(聖心寶寶的定義:從小學一直唸到高中12年的學生)
這是新的宿舍
聖心女中標榜的是全人教育
從小學一直到高中都有
全校的班級數目包括小學部也才一共只有27班
在教會學校的感覺就像一個大家庭
學校總會舉辦許多的活動
最令人懷念的有"百合花遊行、仁愛園遊會、聖誕節報佳音、尋找復活蛋、望彌撒、聖心美展、聖心人唱聖心歌、聖歌演唱會、成年禮...等"
畢業這麼多年了依然還是有種莫名的感動
雖然我不是天主教教徒
可是教會裡的那股寧靜卻深深的吸引著我
「聖潔溫馨」
這是我們的校訓
姐姐每次都喜歡說我唸的是新娘學校
因為學校是五育並重
並不會像一般外面的高國中一樣升學主義掛帥
所以犧牲了學生學習書本以外知識的權利
在聖心...
烹飪課、裁縫課、園藝課...樣樣不少
織圍巾、染絲巾、美術課...天天精彩
可是...學費真的也很"貴族"
辛苦媽媽了
就為了制服很有氣質就要我報考
哈!!
不過也還好考上了讓我沒有西瓜皮的歲月
一直都能留著長髮沒有髮禁
真的很懷念那段看海吹風的日子...
留言列表